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三章 锁定规模(2 / 4)

加入书签

这样,浸泡与脱毛,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并且,脱毛过程完毕后,将毛放入干的脱毛桶后,可以通过控制电加热的温度,让毛速度烘干,免去了过去占地方又费时间的,软毛晒干过程。

节约时间与工序还体现在他设计的分解鸭肉的悬挂装置中。这有点像猪肉屠宰场的东西,杀好的鸭子放在板子上,随着皮带传送,会先进入剖开程序,而内脏掏出及加工,是第二步。第三步,剁鸭子,也是借用电动的力量,人只踩一下脚踏板就行。

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加工速度,况且,安全性也得到保证。

他们加工鸭子的数量,从以前的四百只,可以提高到如今的接近一千只左右。

他还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也就是工程专业化,流程自动化。因为投资有点大,仅存在于设计草稿之中。

冬子决定,暂时控制规模。

这里有几个制约因素,虽然燕子觉得都是可以想办法改进的,但冬子总有一种感觉,步子迈得太快,恐怕要摔跟头。

首先是鸭子的供应问题。为保证风味,必须要求有放养的那一个品种的鸭子,按燕子老家的养殖能力极限,在没有瘟疫及意外的情况下,一年最多四个周期,总共有六万只。那一天,供应这边的出货量,也就两百只左右。

按燕子所说,可以暂时到白沙洲市场去现场买。一天也可以得到两百只,更何况,如果提高一点收购价格,可以让销售的老板更多地联系养殖户,得到更多的货源。

但问题是,鉴别那些鸭子,只有燕子有这能力,她每天都要跑市场去一只只鉴定,那就太累了。万一,燕子生病了或者疲劳了,岂不是要断货?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销售能力。仅有加工能力上来是不够的。销售市场,从目前来看,一天四百只的销量倒是没问题。但能否达到一天一千只,冬子心里没底。有可能,大家只是吃个新鲜,过一段时间,热情消散了呢?

更何况,按小樊与许玫的销售,她们一天最多销售三百只了不起了,而冬子与燕子,却只能利用晚上时间销售,销售的力量达不到。

燕子说,可以再招一些销售人员进来,但冬子不太同意。不可靠的人,恐怕要出事。因为食品行业,如果出了事,会爬不起来的。

有些人做食品行业,出现了卫生事故,也许,他过两年,换个牌子,照样经营。但是,冬子的要求不同,他宁愿少挣钱,甚至不做生意,也不能砸掉父亲留下的、爹爹亲笔写的这块招牌。

其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管理。食品行业的管理,应该按最严格的标准,要不然,怎么叫做民以食为天呢?

虽然近期,冬子与燕子,稍微轻松了一些,他们在乡下把父母及爷爷接过来后,在八号门边住了下来,经常给他们送饭送菜的。但是,他们也没忘记,要经常到爹爹家走一走。

“你们搞的卤菜,算是初战靠捷,但是,你们要注意啊,食品行业,可不是开玩笑的啊。”

爹爹讲了一个故事。这是八十年代发生在容城的一个老故事。有一个老师傅,原来是县招待所的大师傅,当然在厨艺的名气上,是很有地位的。

八十年代,他嫌在公家食堂做生意不太挣钱,于是就自己办起了餐饮。他是最有名的白案师傅,做早点与面点最厉害。尤其是他蒸的馒头包子,那叫一个绝。那个时代,馒头包子是最大众的消费,所以每天卖得供不应求的。

为了扩大规模增加收入,他请了十几个帮工,帮忙做馒头。以前发馒头都是用老面,可以保持馒头那一种天然的面香。但是,老面发馒头,是需要经验与技术的。老师傅年纪大了,做多了,就忙不过来,就改为发酵粉发了。虽然馒头依然白净蓬松,但有经验的人,还是尝得出来区别的。

这样的馒头发出来,同样面粉的量,蒸出来的体积更大些,也有提高利润节约成本的意思。

老师傅放松了这方面的管理,后来徒弟们也越来越大胆。当时,他在容城开了七八家分店,除了包子馒头,还有其它早点,算是新时代,容城的第一代品牌了。

他的管理是承包制,也就是徒弟们打他的招牌,开分店,质量由他控制。他只坐着收这个牌子钱,每年徒弟只要按期交管理费,就行。这样,既有利润又轻松。

老师傅还是负责任的,每天,他都要去检查各个分店的质量,大概上说得过去就行,反正卫生必须过关。

后来,老师傅病了,就没时间管了,就交给他儿子来管理。他儿子经验也不多,父亲的徒弟们也不太怕他,心思活的徒弟,就被利润冲昏了头。

于是,有人对包子馅动起了心思。不用最好的鲜肉了,用冻肉。甚至,有的肉,已经不能吃了,也与好肉混在一起,进入了馅料之中。

最后,出问题了。有一家分店,有顾客吃了包子后,肚子拉,一次两次没怀疑,次数多了,就举报了。最后,食品监督部门来查,结果出来了。

这种结果,让整个牌子砸了。本来只是一家分店的事,结果连累了所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