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流动人口(1 / 4)
既然找到了嫌疑人长期落脚的地方,以房找人,是最现实的办法。根据现场判断,这个落脚处,明显是嫌疑人预先准备的,因为情况非常熟悉。
比如,这里的菜地,里面的菜,是有规律地砍,这说明,团伙里,有一个曾经有农村生活的经验。而修车的痕迹,准备的工具,肯定不是临时起意。哪个农村人,专门为自己盖的房子,停下一个预备车库的位置呢?
这个地方虽然离万源市区较近,却是非常偏僻,平时根本就没人向这个地方过来。所以,他们选择这个地点,除非事先有精明的盘算,临时寻找,可能性不大。
这座房子的主人,很快就查到了。一个叫何三运的人,进入了警方的视野。但这个何三运,多年前,本不住在这里,是住在村里的。村子,在另一座山的脚下,傍河边。依河而居,是这里的传统。
据村里人介绍,之所以他专门要搬到山上来,主要原因,是承包这里的果园。这里处于大巴山深处,山高坡陡,在这种坡度很大的地方,种植任何作物,都是非常劳心费力的事。
前些年,何三运在外打工挣了点钱,觉得自己可以回乡,靠种果树发财了。
在川东那些高山之中,虽然紫土肥沃,但坡地陡峭,总是九分地一分田。在农村,找媳妇,别人就会问:“你是山上的、还是坝下的?”
如果你是山上的,那就比较困难了。只有坝下的,才是姑娘们争相嫁去的地方。有过去一个笑话,说是山上一名小伙子到坝下相亲,哪怕做个上门女婿也行,解决终生大事,你山上的人,就莫那么讲究了。
这位准备当上门女婿的小伙子,第一次到山下,去见未来丈母娘,吃了一餐饭就回来了。回来后,他娘问他:“你去坝下,吃了什么好东西吗?”
“其它的东西我们山上都有,不稀奇。倒是有一个菜,做得很好,既好看又好吃,我以前没吃过。”
他娘很吃惊地问到:“究竟是啥好东西呢?”
“我不敢问名字,怕他们坝下人笑我们山上人有松毛气。但是,我大概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大不了是,萝卜切的片片、筷子戳的眼眼。”
这就让人笑话了,果然山上的人有松毛气,他们居然没有见过藕片。山下一个普通的炒藕片,被山上人视为稀奇。因为山上根本没有塘,就不可能种植藕。
为什么说,山上的人,有松毛气呢?因为他们主要是烧柴,最主要的柴,就是松树枝了,那松毛有特殊的香气,烧起来有松香的味道,火也燃得旺。这本来是好事,但却与坝下的人区别开来。
坝下有煤矿,有钱的村民,主要是烧煤。哪怕就是烧柴,也主要是另外的树种,因为,山下的松树很少。
没有到过大山区的人,很少有人理解,什么叫地理书上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在这个夏秋之交,山脚下的人吃饭时,也许挥汗如雨,但半山坡上已经入秋,黄叶黄草,凉风袭人。而山顶,已经开始进入深秋甚至初冬的景象,寒气冷霜已经下来了。假如在山下穿短袖还嫌热,半山坡上,你得有内衣与外套,到了山顶,得穿毛衣了。
植物也遵循这个规律。在热的地方,因为气温与水分的原因,多生长落叶的阔叶林。而在山顶,就是四季长青的针叶林的天下了。为什么呢?因为阔叶林,吸收与蒸发水分的量比较大,生长得比较快,这只能生长于水分充足且温度较高的山下。
针叶林为什么长成针叶?是因为它们要尽可能减少面对阳光的蒸发面,在水分不多的地方,叶子都是细得像针一样,沙漠里的仙人掌,那长的就是细刺了。
中国中部地区,最著名的针叶树种,在巴山地区,就是松与柏了。但柏树多在半山坡,而山顶,是松树的天下。
马尾松的味道,成了山上人的代表。
哪怕就是在万源的所谓坝下,由于地势的原因,水田很少。哪怕过去经历了几十年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了水库与梯田,但水田的比例,也极为稀少。人均有半亩水田就不得了,其余的,也是以坡地为主。南方人最喜爱的主食大米,产自于水田,因为它们的名字叫水稻。
那珍贵的白米来之不易,它是最养人的“干饭。”
有一个笑话,对干饭相对应的,就是稀饭。说是万源人民中午喝稀饭的声音,天上飞机都听得到。有民谣唱到:“山尖尖、二斗坪,包谷红苕胀死人;茅草棚棚笆笆门,想吃干饭万不能。”
正因为穷,所以穷则思变。四川人,尤其是大巴山区的人,为了生存,是第一批包产到户的。到八十年代初,大量人员到外地求生,汇入了轰轰烈烈的打工潮。不是他们不爱农业,而是这块土地,实在养育不活这多么的人。
正因为出来得早,所以,能够提前进入市场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打工仔挣钱的人,也就比较多。反而,比如江汉平原、关中平原,那些原来农业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人们还曾经积极留守于过去的生活,现在,经济条件反而没这里的人好了。
何三运,就是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