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搞个大案(3 / 4)
。但是,自从容城老大出事以来,在四川这段日子,是苕货最惬意的逃亡生活。
况且,还有钱赚。何姐先给他打了钱,还准备完事后,把尾款给他。这种生活,哪里去找呢?
此时还没等到十月份,就提早出状况了,打乱了何姐的计划。为此,她在想出逃的新办法。
而洪苕货,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个逃犯,居然还想在这里多住几天。这个心理状态,让何姐非常失望。本来,她想把苕货培养成自己的长期助手的,看样子,这家伙有些不太上路。智商不在一个层次,所以沟通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是半天,多等一天不行?鸡还没吃完呢,刚杀的。”苕货的理由,让何姐感到好笑。这还是个孩子,正因为如此,何姐有完全的掌控能力。在未知的逃亡路上,她需要这样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那好吧,就多等一天,我晓得,你想的啥。”何姐白了苕货一眼。自己的例假已经来了几天,今天刚刚好了。而这个年轻的苕货,好像是个永动机,吃不饱的样子。今天晚上的折腾,估计他已经憋了好久了。
男人的弱点,没有人比何姐清楚的。如何驯服一个男人,只需要身体与眼神。让他进入一个情感漩涡,让他保持期待的张力,这就够了。苕货这种初出江湖的家伙,控制他的成本与方式,太简单了。
况且,在这种控制中,她本人,也得到了快乐。
当天下午,何姐再次打一个电话给胡三。结果,听到另外一个男人的声音:“你是哪个?找胡三什么事?”
“对不起,打错了。”何姐急忙挂断了电话。仅凭这声音判断,胡三肯定出事了。
当然,那时,冯警官已经到张金兰住的地方去了,了解胡三的情况,看看他还有没有钱,更多的,是了解细节,以对胡三的供述进行对照。分开问话的好处是制造信息不对称,因为缺乏相互沟通的渠道,所以各自所说的话,如果不同,就证明有一方在说谎。
如果相同,那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人事先准备好了说辞。另一种情况,那是两人说的都是事实。从细节与前期掌握的情况看,张金兰没有说谎。
但是,胡三被联防队员抓进派出所后,他的手机当然也就被一同带走了。当时接电话的,是联防队员。
他没想到,就这个没太在意的电话,让他漏掉了一次立大功的机会。
既然胡三已经立案,那就可以运用公安侦察手段,及时了解这个号码的来源。当地派出所如果行动得早,及时赶往万源,当天晚上,就可以找出何姐与苕货。
但这条电话信息被忽视,等冯警官与专案组再次回来倒查时,已经是二十几天以后的事了。此时,何姐已经带着苕货,漂到了广东。
而此时,当冯警官们意识到,当时的诈骗犯在四川万源时,就马上驱车赶往了目的地。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展开了调查。
首先调查的是电话亭,公安部门这几年,搞了一个天网工程,给破案提供了极大方便。
这种插卡式电话亭,几乎在每一条街都有。而在这里打电话的人,是很少的。因为,现在,至少在县城,再落后贫困的地方,手机也是普及的。当地人,一般不会用它。
而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通话的人,公安已经调出了街面监控的画面。是一个中年女性及一个年轻男性,而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诈骗团伙的人。
协查通报发还是不发这个问题,专案组经过了讨论。最后,决定不发。因为,这两个人的图像太过模糊,还真无法判断他们的身份。只是,专案组人员各自复印了几张带在身上,以备下次找到他们时,作为比对材料。
所谓协查通报,是公安破案的内部机制,发动全国的刑侦力量,如果发现这个人,就必须加以控制,至少,要通报到专案组。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案,各地的协助是尽力的。
这样图片,让人家怎样尽力呢?
于是,专案组把侦察重点,放到了他们落脚的地点。他们在万源落脚,按每天一个电话。最后一个电话还是在半天之内打的。这个信息说明,他们就在附近住过。或许,他们住在宾馆,就留下了信息。或许他们往在哪个亲友的家中,也会有更多线索了。
查遍了所有宾馆登记的记录,没有相应的对象。县城出租屋,也被管片民警摸排了一遍,也没有发现这两人的踪迹。
这人在哪里去了呢?他们是住在空气中的?
突然,冯警官提出一个想法:“胡三找了一个空置的农村房子,他们是不是也住在类似的地方呢?”
一个好的思路!西安来的带队的副处长,欣赏地看了看冯警官,对万源刑侦队的队长说到:“你们这里,这种房子多吗?”
“多,我们这里主要是打工经济。许多山上的农户,一年到头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但是,这么多村庄,从哪里下手呢?”
冯警官此时建议:“如果他们中有本地人,选择在自家住是可能的。但是,这样不利于隐匿,人多嘴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