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六章 王庄柳庄(2 / 4)

加入书签

游了。历史就在他们身边,知识就是文物,不需要专门学的。

从十万年前的半坡遗址,到最近的西安事变,这里是发生大历史的地方,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传奇,传奇见得多了,就自然生出一种大气来。

所以,秦腔虽然声音高,虽然是嘶吼,但底色,却是千年以来的积累的情感与故事。积累太多,压力太大,所以就喷薄而出,喊了出来。

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在这里上演了无数撕心裂肺的故事,所以,情感的表达,也是直刺人心的。人生短暂,沧海桑田,哪有时间给你废话,直接上情感!

而今天,他们为了素不相识的人,来寻找情感,仿佛在找自己的家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情怀呢?

所谓的王庄,离乾县县城比较远,终于到了地方。在来之前,冯警官已经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为了今后追查那两个同案犯的方便,所以,他们这次走访,动静不能太大。虽然那两位同案犯不是乾县人,但也怕在王庄柳庄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打草惊蛇。

当然,他已经联系了乾县法院的同学,让他提供方便。那位同学,已经找到了两个庄的关系人,让他们先接待,像接待一般驴友一样,外人不会怀疑。

近些年,有一些自己随行随游的驴友,建议陕西民间的故事与传奇,人文与景观,这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了。况且,这两个庄离乾陵并不远,驴友们也来得多。

先到了王庄,找到了当地那个事先联系好的关系人。这是一位退休的县政府工作人员,在当地有些威望,了解事情,联系人,也比较方便。

一般乡下,对那些曾经在政府工作过退休的人员,是比较尊重的。除了他们在政府还有些老关系,能够帮助村民办事以外。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见识,能够帮村民分析事情,出谋划策。如果他找人来问话,乡亲是非常配合的。

冬子当然带了见面礼:一盒茶叶,一盒点心。这些东西都是西安市场上比较高档的货色,也都是老人们喜欢的东西。

老人听说他们要打听王大个子的事情,就打开了话闸子,滔滔不绝起来。毕竟是当过干部的人,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很能够抓住重点。

“那个王大个子,是因为工伤,在二十几年前都死了。关于它赔偿的事,村子里肯定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大部分是乡里掏的。为这个事,我还给乡里的领导打过招呼。怎么办呢?都是自己同村的乡亲,能帮助一点是一点吧。”

老人们给他们泡了自已的茶,质量也还不错。这位老人修的砖房,按传统民居方式修的,但用料都很讲究。家具的模式虽然是老派的,但是做工很是精细。看样子,他不缺钱。

“钱多了,也害人啊。”老人感叹了一句,还没等冬子追问,他就自继续说到:“你要知道,二十几年前的四万,相当于今天的四五十万,这个钱,在农村,当然就是巨款了。顶我当时好几年的工资呢。”

这个概念就明白了,你如果不理解时间长河里,一定金额货币的实际价值,你就拿它跟公务员一年的工资相比较。因为在农村,甚至在整个中国的西部,公务员都是高收入人群。

“钱多应该是好事,你为嘛说它害人呢?”小夏问到。

“你这个女娃娃,家庭条件应该很好吧,你不太理解农村的现实。”老大爷喝了口茶,砸吧了两下,继续说到:“这赔偿的钱,最应该给谁呢?你们都是有知识的人,当然晓得继承法了。所以,主要的钱,当然是她当时的媳妇得了,对不对?”

“这有什么不对吗?”小夏追问到。

“法律上说,当然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想,一个寡妇,按她当时的年龄,估计也就三十几岁了吧?又有很多钱,是不是会引来许多男人的想法呢?有可能是冲着人来的,更有可能是冲着钱来的,对不对?”

接下来,就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了。老人家却并不急于讲下去,而是叫自家的人,张罗中午饭的事情。冬子却表达了谢绝,表示咱们只是了解情况,在街上去吃。老人生气了:“你们从西安这么远来,还有法院的同志打招呼,这就是远方的客人了。还给我带来这么好的礼物,如果不吃一顿饭就走,叫老汉我,咋为人呢?你们是不是嫌我家穷,不干净,吃不下?如果是这样,我也就不讲这些事了,咱们不是一路人嘛,对不对?”

话说到这份上,不吃也不行了。陕西人礼性大,再一次体现出来。这种留客的话不好听,却是最真诚的方式。

吃饭的时候,冬子小夏被邀请到饭桌前,才大吃一惊。一会功夫,就已经摆出七八个菜来,荦素冷热搭配周全,鸡鱼面蛋各色材料齐备,这是相当讲究的一桌饭食。

为主宾东家的位置,还谦虚礼让了半天,这是最古老的礼节与讲究,看样子,这是一个真正讲究的人。

农村的饮食,扎实,味道非常清淡。老人解释到:“你们城里好生活过惯了的人,吃不惯我们农村那些太浓太辣的东西,所以我交代他们,搞淡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