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外番[古攻城战死伤必重缘何逢城不(1 / 2)
历代战争史中,经常能见到攻坚战。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巨大代价,经过残酷的攻城战斗才能拿下一座坚城。坚城那么难打,为啥不绕过去呢?
其实大部分城池并不是非打不可,绕过去也没什么,关键是看战争目的是什么。以公元6世纪中叶爆发的建康攻守战为例,来自北齐的叛将侯景掀起大规模叛乱,从淮河之滨一路流窜至建康,最后将进攻目标定为建康。按理说流动式作战最忌进攻坚城,但侯景却偏偏以并不雄厚的兵力,去围攻城坚池深的梁朝首都建康。可是这种行为无疑是以鸡蛋碰石头,从战术层面看非常不划算。
最初侯景打到建康城下,确实也遭遇到了极大困难。侯景虽然得到梁朝内奸萧正德的接应,攻克了建康城防守稀松的外城,但内城台城的防守十分完备,叛军百般进攻不能奏效。
史载侯景运用了木驴冲车、穴地、飞楼、土山等多种方法,企图攻破城墙,但在梁将羊侃的主持下,用火烧破其攻具,用堑地以阻穴地,用土山以攻城外的土山,侯景叛军伤亡惨重,始终无法破城。与此同时,梁朝各地勤王军源源不断开到建康外围,对侯景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侯景的攻坚之术看似走进了死胡同。
如果熟悉明清历史,大家应该知道,北京城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多次遭到攻击。明代宗、嘉靖时期,两次遭到也先和俺答汗的攻击,但因为北京城防守极严,蒙古军都失败而去。清太宗皇太极于1630年亦打到北京城下,明军在袁崇焕指挥下进行了殊死抵抗,皇太极遂改变策略,深入河北、山东劫掠后返回关外。可见进攻首都一般都比较困难。
那么侯景与为何没有选择类似的战略战术,深入梁朝江南腹地掠夺呢?答案是:两者形势不一样。皇太极的满清有稳固的根据地,八旗骑兵又有机动优势,在敌国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并不影响生存,而且战争目的是掠夺财产,打耗费极大的攻城战并不划算。侯景却没有任何根据地可以依托,如果深入梁朝腹地进行掠夺,固然可以取得一时之利。但梁朝可以从容调集兵力,通过长期消耗性战争,慢慢将侯景逼死困死。直接打建康这座坚城,虽然战术难度很大,但直接威慑梁帝国的指挥中枢,切断大脑与四肢,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也正像侯景预判的一样进行,建康被围,各路勤王大军人数虽多却无法形成统一指挥,被侯景各个击破。城内被围困八个多月后终于粮尽,侯景趁势掘开玄武湖灌城,终于将台城攻破。梁朝遂尔形势大坏,扬、江、闽诸州半壁江山落入叛军之手。可见,打不打坚城完全服从于战略大局,如果只是为了虏掠,那么完全可以避开不管。如果目的是消灭对方,那么即使绕过去了,有朝一日也还要回过头解决后顾之忧,何不一开始就全力以克之呢?
“这位客官,住店吗?”
“小生是来问个路,敢问到京城的路怎么走?”
“不到二十里。沿着门口这条路一路向东,十二里处有官亭,再往北走,不多久便到了。”
“多谢,告辞!”
“哎,我放桌子上的铜钱怎么不见了?”
古人远行不辨方向时,张口问路显然是个实用的法子;即便是在gps高度发展、定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谁也不能说自己从未问过路。
不过光靠问路来赶路也不是个办法,为了到达目的地,古人也是有很多手段的。
道路指引方向
在没有导航工具的情况下,在人口聚居点之间移动,最可靠的其实是路面本身。顺着道路走,就能把人带到沿途的城市,最是安全精准。
所以早在商朝,官方就很重视发展交通,商人都会出资修筑、养护道路,此时通向各地的道路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了。
商朝的核心地区位于黄河下游
而周边的渭水、汾水、胶东、汉水、淮水地区
对商更多是臣服,而且还经常反叛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发挥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首都作用,在两城之间修建了一条平坦大道,称“周道”,后又以洛邑为中心向不同方向辐射,修建了等级不同的道路。
西周分封天下
不能光分封不修路
周道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更是周王室的生命线,且此后秦、汉、唐的经济重心都在这条线上,甚至在元明清时期也是贯通东西的要道。对于想在大城市之间移动的商旅来说,这些大道无疑是最好也最安全的通道。
这条路线在古代可是至关重要
到了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便于调兵,修建了众多次级道路。著名的比如秦国修筑的褒斜栈道,能够打破秦岭阻隔,连接陕西和四川。不只是秦国,楚国、晋国、齐鲁等国都加入到了修路大军中,密密麻麻的道路连接着中原人、荆楚人、吴越人、巴蜀人。前往全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依靠大道作为自己的“人造”导航。
秦岭和蜀道因其特殊的地形和战略地位
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人造”通道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