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1节(1 / 3)

加入书签

而且这个职业也是有期限的,完成了军中任职后可以继续留在军中,也可以脱下军装进入地方上任职,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退伍费。

一些科举无望的年轻人,也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东南的体系中。

最后就是匠官的考试了。

这是工部设置的考核,不过这种考核并不是和科举一样统一举行的大型综合类选拔考试,而是一种考核性质的技能等级考试。

工部初次对“铁官”、“木匠”、“医官”、“厨师”等职业举行了资格考试,这种考试每三个月举行一次,实践为主,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职业证书”。

而从官府到私人的工坊,也开始越来越看重“证书”的含金量,从官办工坊开始,很多职位招募的时候都需要获得这类匠官考核。

而通过匠官考核可以得到比没有通过考核的人,获得更多的薪水和更好的提拔机会。

如今这么多进入东南官员体系的机会,只有那些最有志向的读书人才会去卷成功率最低的进士科举。

不过进士科举依然是南京最热门的话题,进士官的地位依然是官员中含金量最高的。

汤显祖走在秦淮河边上,不远处的夫子庙是明廷的文庙,不过现在这里都免费开放给普通百姓,临近科举香火鼎盛无比,不少读书人都来这里祭拜先贤,祈求考运昌盛。

不仅仅是文庙,如今整個南京无论是道观还是佛寺都香火鼎盛,这都让汤显祖想到了他当年参加科举的时候。

当年参加科举的同年们如今已经天各一方,就算是留在南京的甲等进士们,也都在外各种公干,汤显祖这一次返回南京述职,也不过停留五六天时间,马上就要前往河南,所以他也没有邀请同年聚会。

在工部递交了大量的述职材料,他马上还要代表铁路司在制宪会议上递交述职报告,汤显祖已经得到了不少消息,据说已经有不少制宪会议代表提出,要将铁路司从工部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铁路部,以部这个级别来统筹全国铁路事务。

按照东南的政治体制,这样的改革措施是需要在制宪会议上提案通过的,但是汤显祖也很清楚,以如今铁路司在各地的影响力,肯定很容易就能通过这个提案。

各省都争着要建设铁路,南京和松江的铁路已经连成了一线,苏北到徐州的铁路已经开工,如今吕钢已经野心勃勃的提出了在长江上建设一座跨越长江的铁路桥,通过铁路将徐州连接起来。

如果真的能够建设完成,那苏州的物资只需要一天就能运到徐州,整个南直隶都会因为这条铁路完全连接在一起。

这条铁路的重要意义不需要多说,所有人都看到铁路给整个东南带来的巨大影响,铁路公债依然是收益最稳定的债券,没有人怀疑铁路的盈利能力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不过对于各地建设铁路的需求,铁路司的态度颇为保守。

汤显祖半年前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跑,他是刚刚从河南回来,经过在全国的论证考察,汤显祖否决了大部分省的铁路建设计划。

汤显祖明确提出,如今在丘陵和山区建造铁路的技术是不成熟的,强行在这些地方建设完全是得不偿失,建设成本过高,而且山区也未必能够通过铁路获得收益。

所以汤显祖认为,目前优先级最高的还是平原地区。

铁路司的内部认为优先级最高的铁路项目,自然就是“两京铁路”了。

也就是从京师到南京的铁路,这可以将一南一北两大政治中心连接起来,解决日益淤塞的京杭大运河漕运,加强帝国两大中心的联系。

不过这个计划在明廷彻底溃败之前还是没希望实行的,所以汤显祖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修建徐洛铁路的计划。

通过徐州和洛阳之间的铁路,修建一条从徐州前往河南的铁路。

这当然只是汤显祖野心勃勃计划的第一步,在他的计划中河南将会整个中原铁路运输的中心枢纽地区,未来东西南北的铁路网都会在河南交汇。

海参崴

制宪会议的召开如火如荼,但是整个大都督府灯火通明,参谋部的参谋们日夜加班加点,所有人都知道对明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到了。

能够参与这场埋葬前王朝的灭国之战,所有参谋部的人员都清楚,这将是他们在新朝代最大的一笔功绩了。

整个东南的兵力,也在各地急速行军,他们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抵达指定地点,来参与这场最后的决战。

不仅仅是陆军部和海军部,户部、工部等部门也开始全力运转起来,各种物资被投放到各地,留给大军使用,而更多的火炮和火枪被运送到了前线。

苏泽给参谋部的命令是,制定一项为期三到六个月的最终决战,彻底击败明廷的残余势力,完成大一统!

与此同时,关外。

李如彘带领残部,好不容易突破了李舜臣在沈阳和建州之间设下的防线,带领上千残部逃到了更北方。

李舜臣在封锁北方的时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