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18节(1 / 3)

加入书签

对北方草原也算是均势,俺达汗是几次打到京畿,但是蒙古人都是来抢劫的,甚至连称霸的意思都没有,就是讹诈一些钱财要求开贡市,最后还接受了隆庆皇帝的册封。

甚至可以这么说,如今的北方明廷,是对边疆异族最后压迫力的时候。

如今的蒙古人对大明非常恭顺,每年用大量的牛羊战马换取中原的商品。

辽东的女真人恭顺的如同狗一样,自带干粮给辽东总督效命。

朝鲜国主全家跑到了大明,求着大明出兵帮他复国。

大明朝廷丢了一大半的国土,田税比以前少了一大半,但是其他税收却远远超过了田税,而且甩掉了宗室的负担,军队的粮食还充分了不少。

可以说如果当年明英宗是带着李成梁出征,肯定不会出现土木堡,甚至可以将瓦剌人提前赶出草原。

偏偏这么不符合规律的节点上,大明快要亡了。

主要是苏泽崛起太快了。

东南崛起,几乎是瞬间占据了大明最精华的江南地区,然后迅速占领沿海地区开始疯狂发展。

又从天津登陆打跑了皇帝,彻底打没了朝廷的权威性,直接将大明朝打到四分五裂。

这一次已经完全无法用历史周期律来总结了,完全跳出了正常的王朝兴衰变化。

高拱总结出历史的规律,却在当下这个时代失效了,他闭门不出也就是研究到底这一切是为什么。

陈以勤到任河南的时候,拜见高拱后,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当时高拱向陈以勤提出这个问题,陈以勤根本无法回答,他只能说苏泽天生逆贼,又侥幸趁乱而起,是千古以来的异数。

但是现在陈以勤说不定能够回答高拱这个问题了。

因为这个时代完全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周期,苏泽也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反叛者。

大明旧的体系,已经完全无法适用整个时代的发展了,无论是官僚体系还是军队,陈以勤几乎都照搬了东南的很多政策设置,才能驾驭住河南。

而河南还只是一个内陆省份,陈以勤完全无法想象,到底东南那些狂飙猛进的沿海省份,到底会在发展中遇到多少问题,到底会遇到多少千古未有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世界,明廷只有两条路。

一条就是继续当缩头乌龟,继续闭着眼睛不看这个世界,执行锁国政策,并且禁止和外界交流,销毁各种新式武器和纺织机,重新回到朱元璋设计的那个小农经济时代。

要么必须要改革,建立一套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体系。

而这两条路,都注定是走不通的。

前一条路东南根本没有给明廷这个机会,如果不组建新军,大明早就已经亡了。

而后一条路,高拱张居正都试图走了,但是在明廷腐朽的政治框架下,在各方势力的掣肘下,改革速度又怎么可能比得上另起炉灶的东南?

这就是一个死局。

在明白了这些后,陈以勤突然也觉得释然了。

自己能够在河南抵抗这么久,也算是对得起幼年学习的儒家经典,对得起提拔任用他的嘉靖和隆庆皇帝了。

大明已经是积重难返,自己已经为大明尽过忠了,没必要再耽误儿子了。

他儿子陈于陛可没受过明廷的恩情啊。

在东南发出通令的第二天,开封城内的陈以勤突然下令所有河南新军放下武器投降,并且向整个河南军民发出了《告河南军民书》,说明自己投降的理由。

东南第五旅的立刻开进开封城,并且接管了陈以勤麾下的新军。

陈以勤的《告河南军民书》随着东南新军一起,第五旅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占领了整个河南。

等得到消息的李成梁大惊失色,一边痛斥陈以勤是国贼,辜负了朝廷的圣恩,一边又命令山东的明军“伺机待动”。

山东“大捷”

伺机待动就是按兵不动。

山东本来有四镇明军,两镇是李成梁最早练的三镇新军中的两支,一镇是李成梁在山东担任总督时候再练的兵,最后一镇则是在李成梁进京担任大将军后,因为山东兵力空虚而收编组建的团练军。

这四镇的军队虽然都叫新军,但是完全不同。

两镇精锐在山东被叫做大明新军,它们的番号也是大明新军第一镇和大明新军第二镇。

李成梁在山东组建的叫做山东新军,它的番号是山东新军第一镇。

最后收编团练组成的叫做厢军,它的番号是山东新军第二镇。

三种叫法,同样是当兵,待遇天差地别。

大明新军是李成梁的心头肉,是他能够执掌大明朝政的底牌,待遇上也是最好的,每天可以吃三餐,每餐都能吃白面馒头,两天都有一顿肉食,训练用的也是实弹,住的营地也是济州城附近精心修建的军营,这些军营因为已经修建多年,大明新军的待遇又好,所以在军营周围形成了市集,甚至比济州城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