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8节(1 / 3)

加入书签

等到了军营,李言恭这才明白为什么陆军部的军令这么急。

因为本来第六旅的军队是返回南京轮休的,而戚继光已经带着其他部队返回广西,准备进军云南的事务。

所以第六旅在南京的两个团,极度的缺乏军官,整个定安团的团部军官都完全凑不齐。

于是李言恭这一批第三旅返回南京述职的军官,就被陆军部的大聪明们想到,既然第三旅有军官,第六旅有兵,干脆就凑在一起好了!

李言恭这个第三旅的作战参谋,竟然就这样成了第六旅定安团的炮兵营长。

麻了,李言恭真的麻了。

他这样一个作战参谋,怎么就成了炮兵团长了呢?

李言恭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

如果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这样的离谱操作都会导致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但是大都督苏泽建立的现代军事体制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东南在军队建设上,非常讲究制度化和自上而下。

所谓制度化,就是训练的规程制度化,军队内部的命令通讯传达制度化,军队指挥作战也制度化。

东南的每一支军队,经过的训练都是一致的,所以任何一个军官,都可以迅速上手。

而整个军队又是通过各种军令和条例建立起来的,只要军官带头遵守条令,使用军令在管理部队,大部分时候都能胜任正常的防务。

当然这也只是确保下限罢了。

让陌生的指挥官去指挥陌生的军队,双方的能力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李言恭扎进军营之后,就开始做基层的工作,熟悉下属军官的风格,和营里的士兵谈心,尽快掌控这个军队。

不愧是戚继光带出来的军队。

定安团炮兵营的军纪非常好,而且基层军官的素质也很高,一线炮兵更是都能写会算,这样的军队在整个东南都算得上是精锐了。

定安团炮兵营用的是六磅的山地炮,这是一种比较方便携带的火炮。

不过方便携带,这是相对于城防炮那种大家伙,就这样的一门六磅火炮,也需要两个士兵才能搬动。

第六旅长期都在广西和安南的山地作战,士兵主要都是南方人,有一部分还是戚继光募集的广西瑶兵。

不过在军队这个大家庭中,民族的印记被很快的洗去,而要成为一名炮兵要通过识字和算学的考试,又一起在战场上征战过,早就已经完全融入了军队。

炮兵在军队中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在东南刚开始使用火器的时候,炮兵和炸药作为攻城的利器,一直受到重视,那时候只要炮兵一响,那还在使用刀枪剑戟的明军就会望风而降,甚至都没有多少火枪步兵出手的机会。

在苏泽奠定基业的时期,打仗就是拉着炮兵轰炸,然后火枪兵开始冲锋,然后就是明军投降。

但是随着明廷那边也开始列装火枪,也开始使用火炮,修建棱堡的时候,炮兵的作用开始下降。

在堑壕发明之后,火炮的地位又尴尬起来。

火炮对射,这算是常规的操作了,但是火炮犁地之后,躲在堑壕中的士兵却没有多少伤亡。

想要攻城略地,最后还是要步兵对拼。

炮兵开始成为战场的支援角色。

而在骑兵崛起之后,炮兵又有了新的定位,一部分使用霰弹的火炮,要在阵地边缘负责防备骑兵的绕后或者侧翼突刺,炮兵又有了近战防御的功能。

炮兵的地位不断的变化,而炮兵的战术也在变化。

从一开始炮兵用来攻破城墙,主要轰击定点目标。

到了炮兵要轰击敌方堑壕后的敌方炮兵,又要轰炸敌方从战壕中冲出来的冲锋的步兵,炮兵需要开始进攻移动中的目标。

到了如今炮兵还要轰炸快速移动的骑兵。

这一切都让炮兵的训练水平和操作熟练度变得非常重要,一个厉害的炮手,必须要能熟练的切换炮口角度,计算炮弹落下的位置,并且熟练装填火药来快速发射。

李言恭在蜀中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在研究了基层炮兵作战的案例之后,向陆军部提交了一份论文。

炮兵隐蔽作战的理论。

李言恭发现,在双方军队在野外遭遇的时候,先开炮的一方会暴露炮兵阵地的位置,而后开炮的一方则可以利用这个信息,轰炸对方的炮兵阵地。

尽量先让对方炮兵开炮,然后轰炸敌方的炮兵,等到敌方炮兵失去火力优势的时候再出动步兵,这反而是更有利的作战方式。

算疯子

后发优势的理论,这是李言恭对于战场的总结,并没有经过战场的实践。

但是这一次出任第六旅定安团炮兵营的营长,给了李言恭一次实践自己思想的机会。

在带领手下营前往徐州的时候,李言恭也在不断的和连队一线的指挥员进行交流。

对于李言恭的后射理论,几个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