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8节(1 / 3)

加入书签

一部分人说要从天津请张居正回来,这自然遭到了很大一部分官员的反对。

张居正作风强势,如果他回来执政,那肯定要清算当年背叛他的人,在场很多人都参与过倒张。

还有人说要请高拱回来,但是也遭到了不少人反对。

高拱也是独断专行的,而且这么多宰相都是被言官搞下台的,那么张居正和高拱回来,都一定会清洗言官,这些清流是坚决反对的。

高拱和张居正不回来,李春芳执政的时候中书省也没有副相,六部尚书根本没有威望,清流就不要说了,他们的品级低微,根本不可能执政。

现在的选择,就剩下地方上的督抚重臣了。

清远伯李炜小心翼翼的说道:

“太后,臣推荐新军大臣,山东总督李成梁。”

这句话一说,整个朝堂都炸了!

一个文官立刻跳出来说道:

“胡闹!李总督是武官,我朝哪有武官执政的道理!”

这一次文官们出奇的一致,他们立刻团结起来,推荐河南总督陈以勤出任中书丞相。

李太后在垂帘后看着父亲,以她对父亲的了解,父亲也不知道是收了李成梁多少的好处,才跳出来给他说话。

也难怪文官们激烈反对,李太后的政治智慧也看清楚了,李成梁是武将出身,如果由他担任中书丞相,等于打破了文官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文贵武轻的制度传统。

谁知道这一次李炜颇为强硬的说道:

“李大人是朝廷任命的新军大臣,位比六部大臣,也是文臣的序列,为何说李大人是武人?”

一名文官跳出来说道:“李成梁不是科举官,更不是翰林官,如何能担任中书丞相?”

李炜冷笑一声说道:“为何不能?朝廷哪一条规矩说,只有翰林官能担任中书丞相?我国朝初年的丞相,都参加过科举?都是翰林吗?”

李炜这话自然是狡辩了,大明初年的丞相都是随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勋老臣,元朝老早就不科举了。

但是这句话也很有杀伤力,中书丞相制度本身就是张居正搞出来的,实际上才搞出来没几年,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制。

而且在这个朝堂中,还有很多武将勋贵,如果直接喊出文贵武贱,恐怕这些勋贵就要拔刀了。

随着局势进一步的震荡,手里攥着枪杆子,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而如今大明最硬的枪杆子是谁,那自然是毋庸置疑了。

一些还准备激烈反对的文臣,就像是被卡住了脖子,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众人突然意识到,当时炮轰李春芳下台的文章,正是刊登在《山东新报》上的文章,也正是李成梁麾下文人山蒿先的文章。

再联想到李炜在朝廷上的突然发难,那推动李春芳下台的幕后黑手是李成梁,这个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朝臣们出了冷汗,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名官员踉踉跄跄的走进朝堂。

“太后!诸位大人!新军大臣,山东总督李成梁带领两镇新军,已经从山东启程,要面见太后商议军机要务!”

解散国子监

李成梁骑在马上,遥看远方的京师城墙。

他第一次来京师,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世袭军户职位,那时候大明朝法度森严,他这样的武官只能绕道侧门。

当时兵部的官员还欺负他丧父,对他继承父亲的军职百般的拖延,那时候李成梁在京师活动了三个月,耗费了家财无数,这才拿到了父亲的职位。

这之后,李成梁在辽东经营,那时候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千户,靠着对女真作战勇猛,但是多年来依然没有任何进步。

当时的大明朝,武将的天花板出奇的低,而李成梁的军功大多数都成了文官晋升的台阶。

那时候李成梁也没有任何的野心,他只是希望能够将世代的军职传下去。

这么多年在冰天雪地里拼命,李成梁依然在帝国的边疆打转,他因为一场兵败而被贬,然后被上官追究责任,差点押送到京师问斩。

在这之后,李成梁突然明白了。

无论建立多大的军功,在大明这个体系中,都比不上上司的看重。

他开始学习如何跟这些文官处关系,如何投其所好,在拜见这些大员的时候脱掉臭烘烘的甲胄,换上更威猛又没用的仪甲。

他也学会了克扣军饷,在边境走私,来给上司送礼。

李成梁的官位越来越大,手下的家丁也越来越多。

等他第二次进京的时候,已经官拜辽东副总兵了。

接下来他再次进京的时候,就是南下平叛了。

京师,对于李成梁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他记忆中的京师,是那高耸的城墙,是那如同九重天阙一样的宫闱,是一座座能崇高的庙堂,这给年轻的李成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京师就是他心中最神圣威严的地方。

可是如今,高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