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9节(2 / 3)

加入书签

议论,要不要提前举行新科进士的选调考试,尽快让他们转正。”

按照东南的新科举制度,新科进士需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政,然后参加选调考试,才能正式授予官职,成为东南的官员。

当然制度上是这么规定的,也架不住一些杰出人才,在观政期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

比如工部铁路司的汤显祖,吏部文选司的顾宪成,户部财经司的庞新悦,以及最近在安南立下功劳的行人司迟弘谟,这些都是还没正式参加选调考试,就已经被认为是未来栋梁的人才。

但是大部分的新科进士,如今还在各部门打杂,基本上属于一种将小事情交给他们是大材小用,将大事情交给他们又不放心的阶段。

这也是正常的,刚刚结束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苦读,进入官场的新人,就连官场的基本规矩都没摸清楚,不要说使用这台机器了。

这就和刚依依学语的孩童,就让他们写诗一样。

甚至连这一科可以出现这么多妖孽,也是东南第一次开科举的缘故,只是这些妖孽拔高了各部对这些新科进士的期待感,甚至有的部门都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将他们用起来了。

“选调考试的规矩不能变,现在春闱才过半年就提前选调,以后就不好办了。”

苏泽定下了调子,申时行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其实申时行也明白,用人选拔制度是不能随意修改的,这关系到的是今后整个官府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地基。

只不过在东南的礼部,已经被苏泽改造成了教育部,而且是专门负责官员和预备官员选拔培养的教育部门。

如今吏部天天喊着缺人,文选司的主司都快要住到申时行家门口了,申时行来找苏泽也是迫不得已。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这些观政进士,倒是可以送到湖广这些新占地区锻炼一下。”

“这样,愿意去湖广基层锻炼半年的,明年的选调可以加分。”

“但是这些新科进士不能做地方主官,只能做佐贰官,或者在府内担任事务官员,由主官负责考评,只有考评优良的才能加分。”

申时行想了想,这确实是一个办法,能够将这些观政进士派到基层去,让他们也了解一下基层的运行逻辑。

反正也是自愿原则,对于那些并没有把握通过选调考试的观政进士来说,这也是一种迂回的通过选调考试的办法。

不过申时行还是说道:“这些观政进士人数太少,最缺的还是有基层经验的成熟官员和能够处理政务的吏员。”

苏泽有些无奈的说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南直隶和浙江也在筹办建设乡一级的公所,这边的吏员也缺。”

乡公所,所谓公所,本来是民间自治的处理乡间事务的场所。

在秦汉时代的时候,就在乡中设置三老,由三老来处理乡间的事务。

乡三老制度后来逐步被崛起的门阀和地主取代,而苏泽要做的就是在乡这一级重新建立官府权威。

其实所谓的乡本来也是一个虚幻的行政概念,在明清时代只有村,并没有乡这么一个具体的行政单位。

苏泽在东南建立的乡,其实行政上管辖几个村子,在比较繁华的村子设立乡公所,处理村落的事务。

为了不刺激那些乡间的士绅们,目前的乡公所只负责田亩买卖的公证,老弱病残的慰问抚养,以及处理调解一些乡间的纠纷。

而收税、募兵、维持治安这些事务,依然是县衙下面的官吏来做。

不过有了乡公所以后,百姓也逐渐适应了这么一层的官府,而县衙也可以通过乡公所来了解各乡各村的情况,对当地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而苏泽交给乡公所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清查各乡各村的田亩数量。

这些都需要大量能写能算的官员和吏员,但是这项工作又非常的重要。

土地问题,几乎是横贯历史最重要的问题,甚至在近代,土地问题依然是一个国家最棘手的问题。

而在苏泽看来,东南在这个时候,是解决土地问题最好的时候。

现在的东南,城市正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更多的乡绅开始放弃传承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祖宅,开始在城市中寻找机会。

在南直隶的苏松地区,城市化更是非常迅速,小型城市围绕府城建立起来。

这也是正常的,工坊需要稳定的工人,需要能够维修的工程师,需要专业的管理者。

这些人都居住在城市,或者城市附近。

城市周围有配套的工坊,有更加发达的教育,有更加发达的医疗。

商品经济的发展,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丧失了优势。

大部分人只需要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剩余的东西就可以用钱向别人购买。

这种城市化的进程,甚至让不少乡村都空了下来。

有的地主甚至在减租减息后,也都没有佃户种田了。

距离城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