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9节(1 / 3)

加入书签

就像是李成梁都已经是辽阳总兵了,依然想要让儿子读书,走文官科举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这些武将,下意识的就觉得自己是不懂读书的蛮子,在身份上就是低于文官一等的。

从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说,军队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大明也没有文章鼓吹过武将的地位,更别说有人公然说自己是蛮夷,而蛮夷能战胜文明这种说法了。

这也太炸裂了!

可是对方举的例子也没有问题。

文治最强的宋,被北方不断崛起的蛮夷暴打。

而北方崛起的蛮夷,一旦开始儒化,那很快就失去战斗力,被更北方崛起的蛮夷暴打。

北方草原最后的胜利者蒙元,建立一个全世界罕见的超级大帝国,征服了无数文明。

“我蛮夷也!不辩经!”

李成梁一边念着,一边来回踱步。

“是啊,连自己的国土都没办法保全,连自己的百姓都无法保护,辩经有什么用呢?”

“一切都要用来发展武备,一切都要用来发展军事。”

“只要有更多的火枪大炮,就有更多的土地和粮食。”

李成梁拍案叫绝道:

“这篇文章写的好,但怕是登不上《皇明新报》。”

“而且直接说自己是蛮夷,别说是京师那些读书人,就连山东百姓估计也不能接受吧?”

李成梁冷静下来,他也觉得这文章实在是太极端了,如果作为山东新军的政治纲领,哪有自己说自己是蛮夷的道理。

可是那句“不辩经”,可以说是正好切中了李成梁的要害。

他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和陈以勤的争斗中,一直都处于下风。

这个“不辩经”,那就等于不和这些读书人扯什么知乎者也,直接用实力说话。

只要能够开疆拓土,那么明廷上下就会支持自己。

难道张居正支持自己,是因为和自己关系好吗?

还不是因为自己手上的这支三镇新军嘛?

这一切都是实力。

不过李成梁毕竟还是清醒的,这篇文章还是太过于激进了。

他说道:

“现在《山东新报》上刊登,试探一下,把蛮夷这部分先去掉,论据再加工一下。”

李如松思考了一番说道:“其实不用宋朝做例子也可以,可以用北朝隋唐。”

“北朝隋唐起于鲜卑六镇,也算是蛮夷,从这里入手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李成梁说道:“这个办法好!就从隋唐入手,写在《皇明新报》上发几篇文章,考证北周隋唐皇室的血统!然后再用我们的理论往上靠。”

“这文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此君名为山嵩先,是一名落第的秀才。”

李成梁说道:“好好好,将他征辟到新军衙门,先做我的记室,从九品!”

就在李成梁被手下的文人鼓吹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湖广的战事已经基本上平静下来。

第三旅切断长江,对荆州围而不打,但是将荆州附近的县逐个攻破,只留下荆州一座孤城。

襄阳也是同样的情况,东南新军沿着汉水向上,将战线推到了襄阳城下,整个长江中游其他城市都被东南新军控制。

而俞咨皋的第四旅,翻过南岭攻入湖广南部,一路上也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郴州、衡阳、长沙诸城,最后和第三旅南下的军队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成功会师。

岳阳,就是《岳阳楼记》中的那个岳阳,占据了长沙和岳阳之后,整个湖南洞庭湖平原已经完全落入东南新军之手。

再加上江汉平原,这两个明廷最重要的粮仓易手。

更重要的是,在攻占了湖广之后,云贵和四川就被东南新军切断了。

相比有长江天险的蜀中四川,这里还能靠着天险防御,云南和贵州就比较慌张了。

贵州东面和湖南的西部山脉相接,南部和广西相接,如今这两个省都落入到了东南手里。

在得到了湖广的战报之后,明廷更头疼的是丢了湖广之后,明军就要在陕西和河南设置防线了。

张居正焦头烂额,他还没有一刻为了自己老家要陷入东南之手而悲痛,就忙着开始设置新的前线防线。

东南这边,报纸上都为了湖广战事而欢欣鼓舞,这一战再次延续了东南新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另一边,戚继光带领的第六旅,从广西攻入安南北部,也是一路势如破竹,将安南北部的北莫政权打的丢盔弃甲,就连北莫的都城金城都丢了。

戚继光打出的旗号,是惩罚逃入安南的广西瑶乱首领。

不过这只是军事目标,在东南内部的报纸上,已经开始宣传安南是中原疆域的一部分了。

对于戚继光的战斗力,苏泽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安南和中原差了一个时代,如今东南已经是用上了燧发枪了,而安南那边还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