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4节(1 / 3)

加入书签

“第三团团长,熊况!”

“属下在!”

“你部负责在刘家庙侧翼设置埋伏。”

“得令!”

众人看向了熊况,林德阳竟然将这支骑兵作为王牌伏兵?

骑兵真的还能决定战局吗?

虽然第一团和第二团对熊况所部的战斗力有怀疑,但是东南新军良好的纪律,还是让他们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林德阳的命令。

次日清晨,第二团的水师趁着夜色从港口出来,炮艇冒死冲进了明廷炮楼的攻击射程内,率先对汉阳城的炮楼发动了炮击。

这时候东南新军强大的情报工作,以及水师炮兵日常苦练发挥了巨大作用。

湖广明军的炮楼位置都刻在了第二团水师炮兵的脑子里,几乎是同一时间,齐发的炮火就击垮了汉阳城外星罗棋布的炮楼。

湖广新军统领刘世延从睡梦中被炮火惊醒,他作为和东南新军作战多年的老将,很快明白了局势的紧迫。

刘世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命令士兵全员集合。

刘世延也在汉阳做了大量的工作,沿途布置了大量的眼线,他很快就打听到了东南新军的主攻方向是汉阳城北。

在掌握了东南新军的人数和行军进度之后,刘世延毫不犹豫的将全城两万湖广新军带出了汉阳城。

和东南新军交手多次,刘世延明白东南新军的船坚炮利。

一旦将战争打成了围城战,那东南新军就可以在汉阳城外挖掘战壕修建防线,然后一步一步的用火炮推到汉阳城下。

那时候明军这边将毫无胜算。

所以刘世延研究了东南新军的几次战役之后,得出了结论是必须要在东南新军还立足未稳的时候,主动和他们在野外交战。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湖广明军的人数优势战胜东南新军。

刘世延非常果断,他选择的决战地点也是刘家庙!

骑兵再上历史舞台

汉阳城北,刘世延也可以说是当机立断了。

他带领麾下两万的火枪兵迅速出城,在刘家庙前就拉开了阵列。

在苏泽没有改变的那个历史时间线上,最早使用的火器阵型就是西班牙大方阵。

西班牙方阵的阵型是一个正方形的空心方阵,火枪手在后,前方则是长矛手。

但是和后人直觉的不同,西班牙方阵也是在不断演变的。

最初的西班牙方阵,也就是现在欧陆使用的西班牙方阵,主要战斗力是长矛手。

在如今的西班牙,一个方阵由十二个连队组成,10个长矛兵连和2个火枪兵连。

而长矛手的薪水和待遇,也是要远远超过火枪手的。

原因也是很简单,在这个时代,火器的精度和杀伤力都不够高,而列队的长矛手对骑兵和步兵都有很强的杀伤力。

在苏泽没有改变的那个历史时间线中,等到十七世纪的时候,随着火器的发展,西班牙方阵的配比又发生了变化,才变成了火枪手10,长矛手2的比例。

等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时候,随着战争的烈度增加,欧陆各国的军事家也发现,长矛手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于是才出现了苏泽所使用的线列步兵方阵,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方阵。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方阵逐渐趋向扁平化,原来动辄七八排的线列

阵线被压缩至三排到四排,通过轮流射击来提高作战的精确度,而拉长的线列则能够让更多的士兵来射击,组成更大的火力网。

而套筒刺刀出现后,士兵还可以给火枪上套刺刀,那进展的时候就可以用刺刀攻击敌人了,这时候长矛手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苏泽从一开始就使用线列方阵,直接跳过了长矛手和火枪手配合的西班牙方阵时代。

而明廷也跟着学习,才让本来应该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才大发异彩的线列方阵,提前出现在世界上。

但是线列方阵,同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了增加射击面,也就是增加一同开火的火枪手数量,线列方阵的厚度在被不断压缩。

方阵逐渐变成了扁平的长方形,方阵从多排变成了现在的三到四排。

比如东南新军由于训练更好,火枪更先进,所以排成三排阵型轮换射击。

而明廷这边由于士兵训练不够,火枪经常出问题,所以排成五排轮射。

但是无论是东南新军还是明廷,都是这种长方形的扁平方阵。

这样的阵型自然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整个方阵的侧翼,也就是长方形的两翼是最薄弱的地方。

这时候就要说到骑兵了。

在西班牙方阵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候,骑兵对待这种满身都是刺的方阵可以说是毫无办法。

长矛手如同刺猬的刺一样,骑兵根本无法冲锋。

而火枪手可以用火枪射杀骑兵,面对西班牙方阵,骑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