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8节(1 / 3)

加入书签

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能算是研究儒学的机构,总共也才百人不到,太学生授官的也不过几十人,而且都是低品官员。

汉宣帝时期太学人数也不多,太学生进入朝堂也都是基层职位。

可从汉元帝开始,太学就开始不停的扩招。

等到王莽篡汉之前,太学生已经达到了三千人!

可朝堂上能够容纳的岗位就这么多,汉代还有大量的外戚、列侯需要安置。

在最后王莽篡汉的过程中,这些大规模扩招却无法安置的太学生,在舆论上和行动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最支持王莽篡汉的政治力量。

申时行说的没错,朝鲜的问题是距离中原太近了。

大量对现状不满的知识阶层无事可做,只能聚集在一起键政。

落后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先进的文化,东南的“主权在民”思想迅速在朝鲜风靡。

原本就高喊着“废除两班制度”的年轻读书人,如今已经开始喊着“废除朝鲜国主”的口号了。

这些在野的读书人,虽然不是两班贵族,但也是地方上的寒门。

寒门也是门,至少是自耕农小地主,在基层都是说话很有分量的人。

这样一群人在野,通过印刷术发展的廉价报纸联合起来,交流各种思想,甚至已经出现了书院结社。

而朝鲜王室和两班贵族忙着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互相斗的你死我活,更是加强了对基层的盘剥。

两班制度原本就会造成了的土地兼并和腐败,明廷强硬的外交冲垮了朝鲜的小农经济。

朝鲜小朝廷奉行的“事大主义”,对明廷的遵从,又给原本就落后的统治,再叠上的“买办”的debuff。

这一切都让更多的百姓走到了朝鲜统治集团的对立面上。

这就是李舜臣看到的朝鲜乡野情况。

新的思想在朝鲜迅速传播,基层正在失控,到处都是一点就燃的火药桶。

申时行不再说话,内阁众人沉默不语。

迅速扩张的知识阶层,可不仅仅是朝鲜。

苏泽开口说道:“给读书人更多的出路,通过公平让更多的基层的读书人流动起来,我们东南才不会走上朝鲜的老路。”

“人才只有用得好才是资源,用不好反而是诅咒啊。”

众人心有戚戚。

苏泽说的当然是以后的事情,如今东南的人才还是不够用的,大量基层岗位还空着,而经济欣欣向荣,市场上到处都是机会。

已经有一部分读书人放弃进入仕途,开始在商业上闯荡了。

可也如苏泽忧虑的那样,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纸张书本价格下降,知识传播更加方便的时代。

也许只需要一代人,中原的识字率就能翻几倍,而读书人的数量更是要急速膨胀。

等到那个时候又要怎么办呢?

苏泽没有立刻回答内阁这个问题,他将话题拉回到了朝鲜问题上。

“让李舜臣继续在济州岛招募流民,另外给朝鲜本土浇一把油。”

“断了朝鲜,就如同断了明廷一臂。”

求一下月票

戚虎下山

陈勘手持黔国公沐家的信物,从跨越越南和安南的边境。

陈勘马不停蹄的赶往了北莫朝的都城金城。

在莫朝势力最大的时候,升龙府都在莫朝的控制中,但是随着后黎在郑家的把持下逐渐的崛起,莫朝的将领黎伯骊、武文密倒戈讨伐莫朝。

莫朝的开国“皇帝”莫登庸称帝不久就病死了,莫朝宗室开始了内斗,直到如今的莫朝“皇帝”莫福源登基,局势这才稳定下来。

但是东南崛起之后,莫朝受到了南北的威胁,日益惶恐不安,于是派遣使者想要得到明廷的支持,主动去了皇帝尊号,只称自己为安南王。

北莫安南王莫福源在丢了升龙府后,就出奔金城,将这里设为自己的首都。

前线则留下北莫宗室大将莫敬典率兵防御。

陈勘带着黔国公的信物,而云南沐家在整个中南半岛也是威名赫赫,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明廷。

陈勘受到了北莫安南王的热烈欢迎,将他奉为上宾邀请到了“王城”中参加宴饮。

陈勘看着这个用木头搭成的简易王宫,内心是有些嫌弃的,这些安南人竟然也敢称王称帝?

这位北莫安南王莫福源身材矮小,看起来还有些猥琐,他对陈勘非常的重视,将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亲热的和他饮酒。

等到宴席结束,莫福源又拉着陈勘的手说道:

“贵使明鉴,我大莫愿意向大明称臣纳贡,只求能得到大明庇护。”

陈勘明白莫福源的心思,一方面这莫朝也是权臣篡位,大明以前是不认他们的正统的。

如今莫福源又丢了升龙府,又面对北方广西东南这个敌人,自然希望得到明廷的支援。

大明在安南的影响力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