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3节(1 / 2)

加入书签

林显扬对着何心隐说道。

何心隐露出笑容说道:“怎么,你不是不愿意在苏州试行印花税的吗?怎么现在又抱怨太忙了?”

虽然印花税的钱不会给太仓县用,但是如今在南直隶各县,这笔税赋收入也会算在太仓县的考成当中。

虽然经过大都督府的改革,税赋征收并不像以前那么决定官员的命运前途。

但是南直隶、浙江、福建的知县们都较着劲,希望能够在这项考成中冒尖。

林显扬连忙露出笑容,陈赞道:“还是知府大人神机妙算,只是属下愚钝,为什么收了印花税,反而商人还愿意来苏州签合同,还老老实实的交税。”

何心隐说道:

“这个还不简单,商人为什么要红契,甚至不惜在地下黑市买红契?”

“因为红契是有官府信用担保的,有了红契的契约,日后上了公堂作为证据也更有效。”

“商人不是傻,而是花钱买了一份保障。”

“这就和买保险的船东一样,印花税对商人们来说,这不过是多花钱买一份保险。”

林显扬还是疑惑的说道:“可为什么要专门来苏州府交啊?”

何心隐说道:

“因为法制。”

“如今有关商业的法律,我们苏州府最健全,日后还要成立专门处理经济纠纷的经济判院,商人们自然愿意来这里交税了。”

一想到何心隐埋头在苏州府修订法律,原来有这样的深意,林显扬更是心悦诚服。

唉,写书就是众口难调。

月末双倍,求个月票。

武昌易帜

和武昌隔江相对的汉阳。

张居正带领大军,攻占汉阳后,就不再进军了。

为了这件事,荆州知府徐学谟多次劝说张居正立刻进军武昌,但是张居正都不理睬他,搞得徐学谟和张居正不欢而散,还扬言要弹劾张居正。

徐学谟曾经是在湖广抵抗景王叛军的主力,但是他募集的不过是乡勇而已,要进攻武昌城,还是要依仗张居正的朝廷正规军。

所以徐学谟虽然生气,但是张居正就是不肯进军,他也拿张居正毫无办法。

今天徐学谟再次请见张居正,请他立刻攻打武昌,但是张居正依然不不见他。

气的徐学谟返回自己的军营,一名中年文士迎接上了上来。

“府台大人,张阁老怎么说?”

徐学谟没好气的说道:“还能怎么说!张阁老连我的面都没见!这些日子张阁老帐中的规矩越来越森严了!”

中年文士皱着眉。

赵志皋,浙江人,嘉靖二十二年,就在浙江科举连中秀才和举人,那时候赵志皋十九岁。

只可惜接下来的几次科举,赵志皋都屡次不低,始终考不上进士。

如今他三十九岁了,赵志皋一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一边等着下一场贡试。

后来就是东南新军进入南京,赵志皋从南京出逃。

他没有往北走,而是来到了湖广。

在景王起兵的时候,赵志皋正好就在荆州,徐学谟募集义勇,赵志皋报名参了军。

得知赵志皋有功名在身,徐学谟就提拔他做了幕僚。

赵志皋看到徐学谟气的不行,只能宽慰说道:“张部堂不肯攻打武昌,怕是有别的思量。”

徐学谟说道:“他能有什么思量,还不是磨蹭着不想返回京师。”

赵志皋毕竟只是个举人,做一些军队后勤的工作还行,但是朝堂争斗就是个雏儿了。

徐学谟有心提点他,于是说道:

“如今内阁中,杨阁老被人称之为泥塑阁老。”

“剩余的三位阁臣,高阁老是陛下在裕王府邸时候的讲读,和陛下有师徒之情,又有宣府定策之功,在陛下心中份量最重。”

“新务是高阁老提出,陛下照单全允,还命令高阁老主持京察,这权势可要比当年夏言严嵩当权的时候还要盛。”

“三辅就是我们这位张阁老了,张阁老总督南直隶军务,但是现在南直隶在哪里?”

徐学谟露出不屑的表情。

“至于四辅张四维,不过靠着劝说上皇回銮的功劳,才能幸进于内阁,也只能唯高阁老马首是瞻,应声虫罢了。”

“张阁老之所以迟迟不攻打武昌,就是不想在这个时候返回京师,和高阁老争权!”

赵志皋哪里知道朝堂上这么多弯弯绕绕,他问道:

“听说高阁老和张阁老相交莫逆,张阁老也曾经做过当今陛下的讲读学士,还是高阁老推荐的。张阁老也是想要做事的人,难道不应该尽快平定景王之乱,挟这场大功劳返回京师吗?”

徐学谟冷笑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那时候高张二人都是穷翰林,自然没什么好争的。”

“高阁老性格刚直,张阁老也是极有主见的人,两人要是都在京师,肯定要争的你死我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