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2节(1 / 3)

加入书签

裕王的老丈人,李妃的父亲李炜跪在地上,哭哭啼啼的对裕王说道:

“殿下!我们李家真的是守法经营,没有哄抬粮价!那些言官天天盯着我们这些皇亲,动不动就攻击我们,这一次就是这些当官的报复我们啊!”

裕王想着高拱的话,坐在椅子上装作不为所动,李炜接着哭着说道:

“定是小老儿上次冬衣的事情办的妥当,夺了徐阁老家的生意,所以这些清流才揪着不放的!”

这下子裕王也坐不住了,上一次冬衣的事情裕王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劣质冬衣没出大乱子),裕王一直都认为是李家的功劳。

李妃生下了皇孙,这也让裕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稳固。

一想到这里,裕王还是忍不住走下来,扶起李炜说道:“李家忠勤国事,孤也是知道的,只是这京师粮价?”

李炜立刻保证说道:“降价!一定降价!”

裕王写了一封手书交给李炜道:“出去之后不要大肆宣扬,立刻将粮价降下来,等到大战过后,我会向父皇为李家请赏的。”

李炜立刻喜上眉梢的说道:“殿下放心!回去就降价!”

攻克大沽!

京师的粮食商人圈子其实并不大。

粮食这种商品,有别于任何一种其他商品,原因实在是很简单,没有粮食吃是会死人的。

如果有十个人,而出售的粮食只够九个人活下去,那理论上这十个人可以为了这九份粮食将价格抬到无穷大。

如今京师的粮食还没到饿死人的地步,但是粮价已经涨到让普通低级官员都绝望的地步了。

而粮食这东西,还有一个特点。

会烂,会发霉,会被老鼠偷。

这些特点都让粮食商人都会自发的形成一个圈子,组成某种默契的原始垄断联盟。

李家的商人获释的消息,几乎是一瞬间就在粮食商人的圈子里传开了!

就像是洪水冲垮堤坝,都是从溃败蚁穴的裂纹开始的。

很快裕王也承受不住压力了。

毕竟他不是皇帝,就算是皇帝,面对这些重臣勋旧,也不可能全都闭门不见。

藏在裕王府中的高拱见到这样的情况,很快就明白自己给裕王的建议失败了。

他长长的叹息一声,耳根子软是裕王的缺点,也是裕王的优点。

如果裕王有皇位上那位继位之初的权术手段,平抑京师粮价这种事情早就已经办成了吧。

只可惜皇位上的那个人将聪明才智都用在个人的享乐上,反而成了国家最大的祸患。

高拱很快又给裕王找到了理由,还是因为裕王地位不够的原因!

裕王连皇太子都不是,至今皇帝都没有建储,这样的身份又要如何抵挡得住京师的权贵请托呢?

若是裕王能够成为皇帝,有自己的辅佐,那这件事说不定就能办成了。

高拱这么自我安慰着,转头就不再关注京师粮价了。

对于这个风雨飘扬的大明朝廷来说,京师粮价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问题,甚至算不上最重要的问题。

这些权贵说情之后,裕王还是将这些粮食商人都放了,果然市面上的粮食开始了“降价”。

只不过价格是降了一些,但是粮食中的沙子和石子更多了。

百姓将粮食买回家,还要将沙子和石子从里面筛出去,京师的普通百姓日子更加难过了。

大的粮食商人管不了,很快官府盯上了那些没背景的普通商人。

这些普通商人被抓进去之后纷纷破产,家产和粮食都落入了饿疯了的基层官吏口袋里。

等到四月中旬的时候,京师已经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一些实在活不下去的百姓开始出城逃亡。

不过朝廷很快就顾不上粮价这等“小事”了,一路南下的九边精骑,在四月二十日已经到了济宁。

这一路上,李成梁每天都坚持给皇帝写信,说的都是行军途中的鸡毛蒜皮小事,却给皇帝一种掌控了大军的感觉。

李成梁越发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皇帝还在京师下圣旨表扬李成梁,这一切都让身为主帅的戎政尚书杨博非常的郁闷。

九边之中,就属于李成梁的部队军纪最是涣散,滋扰地方都不谈了,还经常在军中和其他军队争斗,寻衅滋事。

好几次杨博派军法官去李成梁的军营中执法,最后都被抱团的辽阳官军给轰了出来,杨博召来李成梁问话,这厮就如同泥鳅一样装作不知情,说是要回去惩戒自家的士兵,然后就没了下文。

因为这样,整个部队越发的军纪涣散。

学好不容易,学坏很简单,当身为一军统帅的权威被破坏,本来就没有本部兵马的杨博就很难控制住整个部队。

这也不是杨博无能,如今李成梁圣眷正隆,杨博没办法拿着李成梁开刀。

老虎拿不下,苍蝇就都叮过来了。

杨博也非常的头疼,这样的部队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