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9节(1 / 3)

加入书签

方望海也稍稍冷静了下来,他开始说起了大明的盐政:

“我都忘记了,汝霖没治过盐政,我就来好好说说大明的盐政,也就是开中制。”

“开中制,就是我大明朝不同于前朝的盐法制度,当年创立开中制的时候,是为了解决卫所粮食供应的问题。”

“我大明一共有六个转运盐使司和八个盐课提举司,这其中盐运司负责盐的仓储运输,而盐提举司则负责管理盐场生产。”

方望海喝了一口气茶说道:

“这开中法大概是这么运行的,首先是由各地军卫验报我们南京户部,明确各地卫所所需要的粮食,然后由我们南京户部确定各卫所的盐引数量,这个步骤就是‘开中’。”

“盐商根据各地盐提举司的榜文,将指定的粮食运送到指定的卫所,从卫所换取的凭证叫做‘仓钞’,这一步叫做‘报中’。”

“盐商完成运粮之后,手持仓钞前往盐运司将仓钞兑换成‘盐引’,‘开中’的阶段就结束了。”

“当然,各地盐运司是不能自行印盐引的,盐引需要他们上报仓钞核对之后,由我们南京户部核对各地‘开中’和‘报中’的账本,然后在南京户部印刷盐引给盐运司,再由他们发给盐商。”

“盐商拿到了‘盐引’之后,就要前往指定的盐场提盐,这个步骤叫做‘守支’。”

“盐商拿到盐后,还只能将盐在指定的区域来贩卖,所以这些盐要送到各地的批验所核验,核验完毕之后才能在本区内贩卖,一旦贩卖完毕就要将盐引上缴,这就是一次开中制的全过程。”

苏泽听完,对于大明朝盐务的体系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说白了,开中制的出现,其实是为了配合明初卫所制度,朝廷是想要通过开中制度来解决卫所粮食后勤供应的问题。

因为明初设立的大量卫所,光靠卫所的军屯,是肯定解决不了这些卫所的吃饭问题的。

开中法,就是朝廷将粮食采购和运输外包给了商人,商人通过给偏远的卫所运输粮食,获得仓钞和盐引,然后取得盐这个国家垄断产品进行销售,从而获得利益。

苏泽也承认,开中法在设立的时候,确实是非常精妙的法,算是同时解决了偏远卫所粮食供应和朝廷盐业销售这两个问题,算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不过穿越了这么久的苏泽,也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再好的办法到了这个时代,也会发生变化。

苏泽问道:“那请问岳父大人,现在盐法有什么问题呢?”

新卷,求票,这章3000字,晚上7点还是4000字,晚上12点前加更一章。

不是为了凑字数,是这一章这个字数正好。

这一卷可能有点概念性的东西,我一向认为,制度也没有好和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盐法问题很大,但是具体还是执行的问题,如果只是一个新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历史就不会这么复杂了。

肥鸟这么写其实是非主流的,还是感谢大家支持!

明亡于开中法废

方望海说道:“本朝的盐法,最大的难在‘守支’。”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方望海的意思,他反问道:“岳父大人,守支,就是说开中的盐商提不到盐吗?”

方望海点头说道:“本朝所说的盐法壅塞,就是指拿到盐引却在盐场提不到盐,特别是江淮的盐场,有的盐商从祖父辈就拿到盐引,孙子辈都提不到盐。”

苏泽心中感慨,果然是市场规律无法逆转,盐引壅塞这种事情会发生,其实一点也不稀奇。

在大明朝的前期,边境地区的粮食价格并不高,一般来说,一引的盐需要纳粮二斗五升,而边境地区的粮食并不高,二斗五升的粮食只需要五分银子,也就是005两银子。

而一引的盐,在江淮地区能够卖到五两银子。

这样巨大的利润,自然导致江淮地区的盐引壅塞,有大量商人拿着盐引提不到盐。

毕竟一个地区的盐产量也是有限的。

苏泽问道:“是不是产盐和守支两个方面都出了问题。”

方望海知道苏泽对财政的事情非常在行,却也没想到他这么敏锐。

执掌了南京户部之后,方望海也查看过盐业有关的档案,这也是他看了大量的档案才发现的原因,苏泽竟然一下子就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方望海说道:“是的,江淮的沿海盐场,从国初以来的产量就在不断地下降,如今一些盐场的产量还不如国初的一半。”

苏泽对于盐场很了解,他手下的朱七就是盐丁出身,对于朝廷压榨盐场有着很深刻的了解。

苏泽立刻说道:“这也是必然的啊,朝廷的对盐丁还用工本折钞,今天还在给盐户发宝钞,如果不贩售私盐根本活不下去。”

处于洪武大帝的“伟大”设计,盐丁在国初的待遇还算是不错的,他们的工钱是通过折算宝钞下发的。

洪武年间的宝钞还算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