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9节(1 / 3)

加入书签

黄懋冲和赵秉忠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衢州书院了,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书院而去。

越是靠近衢州书院,身穿儒衫的读书人就越多,远远的就能看到高高悬挂在书院上的幡子。

“禁海平倭,这字写的相当好啊!”李贽看着飞舞的字幡,忍不住点评道。

众人也点头,这副大字能写到这个水平,书法上的造诣远超普通人。

李贽感慨说道:“若论字,恐怕只有汝霖能和此人一较高下了。”

黄懋冲和赵秉忠看向苏泽,他们没有见过苏泽的书法,却没想到李贽对他的评价这么高。

李贽说道:“汝霖的字如乱石铺街,又有山竹藏于其间,如字如画,当真是天下独一份的!”

“这字幡似乎也是走的这条路啊,以画入字?”

果然浙江也是人物荟萃之地,福建虽然科举也不错,但是比起文化底蕴这方面,还是比江浙差了一些。

等到了书院门口,只看到山门打开,书院支起了凉棚和草席,众多读书人就这样席地而坐,苏泽众人也是觉得新鲜,他们在福建可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坛盛事。

李贽颇有些激动的说道:

“我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曾经听说当年阳明先生在衢州讲学就是如此,整个浙江的读书人都在衢州书院边上结庐而住,每日阳明先生打开书院大门,书院门口都盘坐在草席上,听讲阳明先生的心学之道!”

黄懋冲和赵秉忠都露出向往的神色,他们可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

苏泽倒是觉得没什么,后世一部爆款视频,观看人数都有上千万人,论思想传播古代还是远逊色现代人的。

不够这也说明了当年王阳明的个人号召力,也难怪皇帝如此忌惮他,不敢让他进京城。

一尊活着的圣人,可以说是君王的噩梦了。

周围的读书人听到苏泽等人的外地口音,自豪的介绍道:“你们是福建来的吗?”

苏泽点点头,这个年轻书生说道:

“诸位来的可真是时候啊,这文会是会试年才会举行的,你们也是前往南北二京入监的嘛?”

苏泽等人点头,这个年轻人知道他们都是举人,连忙说道:

“浙江衢州府今科举人范从明,请教诸位兄台大名。”

“福建延平府苏泽,也是去年才中的举人,这位是我们的科场前辈,这两位是我的同科。”

三人自爆名号后,范从明热情的说道:“苏兄、李兄、黄兄、赵兄,这次书院之会不仅仅是我浙江士子的集会,也是欢迎各地士子来切磋,精研学问的,为了的就是传承阳明先生讲学遗风。”

“本次书院之会由我们越中十子的徐文长组织,那字幡就是他写的。”

众人抬起头,再次看到那副飘动的字幡。

众人都是感慨浙江人文荟萃,但只有苏泽在盘算这么大的一尺徐渭的书法作品,后世能拍出什么样的高价?

范从明非常的热情,他的同伴已经在书院内占了位置,他热情的邀请四人挤进了书院,这次的位置竟然还算是靠前的,一行人挤在了草席上,看着书院中的木台。

木台大概是一人高,上面放着两个破旧的蒲团。

范从明说道:“那是当年阳明先生讲学时候坐的蒲团。”

就连平日里最离经叛道的李贽,都挺直了腰板。

苏泽暗暗感叹,果然当一个人成为圣人,他所用的一切都自动圣物化了。

就在这个时候,就看到一名长须灰色长衫的中年人登上讲台,他对着众人团拜了一番后道:

“在下徐渭,应诸位抬爱组织本次文会,本次讲学的主题是‘禁海平倭’,诸位对平倭靖海有何献策,都可以上台畅所欲言,若是有不同意的,也可以上台来辩述。”

众人纷纷鼓掌,这次衢州书院的文会讨论的问题都是大家日常讨论的话题,又是平倭这种关系到家国的大事,众人都觉得可以有话说,于是纷纷鼓掌叫好。

徐渭虽然没有中举人,但是他在浙江读书人心中地位超然,即使是胡宗宪这样的地方大员都敬重他的才华,他直接一屁股坐在蒲团上说道:

“今日就由徐某起个头,徐某有靖海平倭十策。”

苏泽侧耳听徐渭的平倭十策,基本上和他在县试策论上写的差不多,也就是整饬海防,编练地方团练,加强海防之类的话,对苏泽来说也没什么新意,但是胜在全面。

而且徐渭熟悉浙江地理,对于各地倭情也都有了解,他说的方案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了。

对能够招降的倭寇进行招抚,剿抚并用,利用倭寇内部矛盾分化瓦解。

徐渭的方法虽然没什么新意,但是他这篇《荡倭十策檄文》,用的是宣战檄文的体裁,写的文采飞扬荡气回肠,苏泽听了都想要拿起武器冲上前线和倭寇厮杀。

果然一根好的笔杆子能胜十万兵,光是这篇文章就足以团结浙江的读书人抗倭了。

后面胡宗宪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