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节(1 / 3)

加入书签

说完苏泽就带着人直接丢了粥棚,向仙霞山而去。

苏泽在城外施粥的时候,已经找好了向导,这是一对猎户父子,父亲三十多岁,儿子二十多岁,众人在这对猎户父子的带领下踏上了仙霞山道。

“汝霖,为何不等那县官出来?”赵秉忠也非常的气愤。

苏泽淡淡的说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只是举人,也只是路过,还能强迫县令认错不成?”

赵秉忠也低下头,他说道:“他日我若为亲民官,必不让治下百姓受这样的罪!”

苏泽倒是没有笑赵秉忠年少热血,他只是说道:“希望赵兄日后踏入官场,能记得今日之初心。”

赵秉忠重重的点头,就在这时候后方传来喧哗声。

“解元公留步!”

众护卫纷纷拔出武器,苏泽回头看去,只看到一名老者骑着马,身后跟着一群民壮。

老者穿着官袍,苏泽认出这是知县的官袍,这应该就是建宁府倚郭县建安县的知县。

既然人家都追出城了,苏泽也不好不见,他下马走上前,林德阳握着佩刀在身后护卫。

“当面可是南平苏汝霖?”

“正是在下。”

“在下建安知县李桐,见过诸位。”

伸手不打笑脸人,苏泽也拱手回礼。

李桐叹气说道:“那边有座凉亭,解元公可否听老朽说上两句。”

苏泽点点头,一行人来到凉亭坐下,李桐再次叹气说道:“本县禁止私设粥棚,就是因为前些日子山上矿盗下山施粥,将百姓裹挟上山,本县也是不得已为之。”

赵秉忠说道:“百姓流离失所,还不是你知县无能,你自己不施粥救济,反而将施粥救济的人诬陷为矿盗,莫不是要看着百姓饿死才罢休!”

李桐低头说道:“本县也想要开仓赈灾,但是整个建宁府仓储无余粮,本县也在想办法,想让城内富户出钱,可倭寇曾经围城三个月,如今城内也没有余财了。”

赵秉忠继续说道:“既然如此,为何不让百姓上山?”

李桐说道:“这山上矿盗都俸刘黑七的旗号,这矿盗裹挟百姓上山,可不是让他们活命的,山中矿洞危险艰深,这些矿盗让他们吃饱一次饭后,就将这些百姓封入矿洞,日夜挖掘不歇才有粮吃,若是挖不到矿石则任由其活活饿死,如今初春降至,留在城外熬到春季还能活命,上山就是十死无生了。”

赵秉忠愣住了,他又说道:“为何不讨灭刘黑七?”

李桐苦笑说道:“这刘黑七聚啸千人,他不下来攻打县城就不错了,哪里还谈得上剿匪。”

“去岁春夏二粮建安县分文没能交上去,朝廷免职的命令估计已经在路上了,老朽不能保境安民,只求能早归乡野。”

苏泽问道:“建宁府倭乱这么严重,朝廷都没有免去田税?”

李桐叹息一声点头,这下赵秉忠再也说不出话来。

苏泽再一次庆幸自己穿越到的是长宁卫,又想到千里之外的关中,总有千言也说不出来。

只听到李贽怒道:

“这狗日的世道!”

双金色被动

和李县令辞别,一行人继续上山,只是众人的心情都低落了不少。

就连平日里最活跃的赵秉忠,此时心中也仿佛堵着一颗大石头。

负责向导的老猎户走到苏泽面前说道:“相公,前面即是渔粱驿了,那是入闽第一座驿站,只可惜已经被倭寇捣毁了。”

此时已经走上了山路了,苏泽也下马牵着马而行,在这样的山中竟然还有驿站。

苏泽点点头对身边的林德阳说道:“进山了,让大家保持戒备。”

林德阳立刻传令下去,有命令众人解开缠绕在鸟铳上的布袋,准备好枪药和引火折子,随时准备作战。

一行人继续前进,果然看到一座被摧毁的小驿站。

老猎户说道:“这也是去年倭寇造的孽,那些倭寇打不下建宁府,就想要从仙霞山道入浙,顺道烧毁了这座驿站。”

众人纷纷惋惜,若是这座驿站还在,还能讨点食物,现在只能继续前进了。

老猎户又说道:“在前面是妈祖庙,我们祭拜完妈祖就可以上枫岭关了,今天可以露宿在枫岭关附近。”

赵秉忠疑惑的问道:“前面还有妈祖庙?”

老猎户点头说道:“回赵相公,翻过仙霞山就入浙了,仙霞山下的清湖古镇是大运河最南端的码头,从清湖码头就可以乘船北上了,所以咱们福建的商人都会在前面祭拜妈祖。”

原来如此,众人纷纷点头,也难怪仙霞关险要,这里等于是水陆交汇的要塞。

苏泽展开地图,却发现整个地图只有福建的部分,也没有标上清湖古镇。

却没有想到京杭大运河竟然挖掘到了仙霞山这里。

赵秉忠感慨道:“隋炀帝虽然无道,但大运河确是是万世之功啊。”

苏泽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