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节(1 / 3)

加入书签

家老阿公咳嗽了一声说道:“阿泽,这建溪的问题老百户也曾经请渠房的曹典史看过,曹典史说只要上游的矿坑不绝,下游断无安宁之时啊。”

陈氏兄弟也点头说道:“苏相公,这建溪淤沙太多,就算是我们陈氏和长宁卫全员出动,也挖不清这溪内的淤沙啊。”

苏泽知道,这是大家不相信自己。

水利这个东西,一向是专业性非常强的。

比如县衙渠房的吏员,家族世代都是从事水利工作的。

而大明朝非常重视治河治江,专门设立了河道衙门负责治水。

不过大明朝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财政极度紧张,各衙门严重缺乏经费。

而水利工程一直都是投入巨大,但是收益却很缓慢的工程。

所以在明初的水利工程发展之后,大明中期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停滞期。

南平县渠房能将闽江管好就不错了,根本管不到建溪这种支流。

甚至在降雨量大的时候,还会将洪水引入建溪来泄洪。

不仅仅是南平县,整个大明朝的水利工程都存在年久失修,旧工程维护不下去,新工程没钱开工的窘境。

苏泽暗暗想到,在读史书的时候,总觉得各个王朝后期是“气运耗尽”,整个王朝的天灾不断,似乎老天爷都要送走这个王朝。

但是实际上,这个观点就是因果颠倒了。

是因为到王朝后期朝廷财政崩溃,无法再和王朝建立初期那样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大型工程建设,这才让各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遭遇到洪水就会“河堤大溃,千里泽国。”

又或者是爆发蝗灾和旱灾,如果是王朝强盛的时期,自然有办法赈灾抗灾,但是到了王朝末年,朝廷连官员俸禄都快要发不上了,自然也没能力组织救灾了。

但是嘉靖朝廷的时间点还不太一样,这位皇帝还不是他孙子的孙子那时候,朝廷还能从民间收到大量的银钱。

只不过这位“聪慧”的皇帝更愿意将钱花在修建宫观上,而不是用在他的“子民”身上。

大明朝的国库空虚,皇帝的私人金库太仓库却堆满了金银。

嘉靖皇帝像是个极端的守财奴一般,从太仓库“借”给国库的钱还要收利息。

除了闽江之外,其余水系的治理都靠民间自筹经费自行开工。

苏泽却胸有成竹的说道:

“我只需要五十能干活的青壮,就足以治好建溪和背山村的支流。”

陈伯飞忍不住问道:“苏相公真的有治河之法?”

苏泽笃定的说道:“我有一‘束水冲沙’之法,可为百年大计,彻底解决建溪淤沙的问题。”

射击技能突破

众人都看向苏泽,目中闪烁了怀疑的目光。

如果是别人说自己懂水利,能够一举解决建溪和支流淤积的问题,家老阿公和陈氏三兄弟早就开骂了。

但因为说这话的人是苏泽,家老阿公竟然觉得他真的能办成。

就连陈氏三兄弟都不敢出言反驳,谁让人家苏泽是读书人呢?

大明朝的读书人,不仅仅是科举做官影响大明朝,在野的读书人在民间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乡绅。

致仕的官员,没有出去做官的生员,在家办学的儒生,也许他们身上没有一官半职,但是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虽然苏泽也不喜欢乡绅这个阶层,但是不得不说他现在的身份就是乡绅,并且正在借用乡绅的影响力。

背山陈氏只是出了三个衙役,就在附近横行霸道,甚至敢于欺压军卫。

苏泽虽然还不是秀才,但也是县城里有名的读书人的,是被方知府和白知县夸赞的,又是县学教谕海瑞的弟子。

海瑞虽然只是县学教谕,但也是正经八百的举人,教谕也是县城里少数的官员。

光是这一点,他说他会水利,陈氏三兄弟就不敢反驳他。

家老阿公看着苏泽说道:“阿泽,你真的能治河?”

建溪虽然叫做溪,实际上是一条不窄的小河,这些年每到降雨季节就会泛滥,经常冲出河床冲毁农田。

靠着建溪的都是长宁卫上好的水田,其中有几亩就是家老阿公家的,每次水患对整个长宁卫都是巨大的损失。

其实家老阿公也早就想要整治建溪了,可是长宁卫日益凋敝,根本出不起修河的钱,而且修建水利工程还需要大量的人手,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壮丁劳动,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负担。

陈仲飞说道:“什么束水冲沙,俺们问过县衙的渠房,要整治建溪只有先断开溪水,挖掉河床上的淤沙,可是只要上游矿坑还在开采,水中泥沙不绝,不出几年就会重新淤塞上,难道还能年年清挖不成?”

背山陈氏可要比长宁卫更有动力去清理建溪,因为泥沙淤积,支流的水口经常会堵上。

一旦水位降低,背山陈氏全村水源就会断绝。

但是请了县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