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节 学校(5 / 7)

加入书签

表置学官,选聪悟者以教之。此兴学于僻陋之区者也。萧宝夤刺徐州,起学馆于清东。寇儁为梁州,令郡县立庠序。则南北接界之地,亦多有学。《魏书·郦范传》:弟子恽,正光中,刺史裴延儁用为主簿,令其修起学校。(亦见《延儁传》。)则僚佐之贤者,亦能佐长官以兴学矣。

《宋书·隐逸传》:沈道虔,乡里年少,相率受学。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梁书·处士传》:诸葛璩,性勤于诲诱,后生就学者日至。居宅狭陋,无以容之。大守张友,为起讲舍。《魏书·崔休传》:为渤海。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西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此私家教学,地方官加以资助者也。

乡党之地,庠序盖寡,亦间有相沿不替者。《陈书·儒林传》:顾越,吴郡盐官人。所居新坡黄冈,世有乡校,由是顾氏多儒学。《齐书·高逸传》:顾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欢亦盐官人也。

《宋书·周朗传》:世祖即位,普责百官谠言。朗上书,言:“宜二十五家选一长,百家置一师。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受经,十八至二十,尽使修武。官长皆月至学所,以课其能。习经者五年有立,则言之司徒,用武者三年善艺,亦升之司马。若七年而经不明,五年而勇不达,则更求其言政置谋,迹其心术行履。复不足取者,虽公卿子孙,长归农亩,终身不得为吏。”此言教育普及最早者也。传授往往偏于学术、技艺,然人之可用与否,实尤在其德与才。世固有不能读书,亦无膂力,而践履惇笃,足受命于危难之间,智计纵横,可与谋于仓卒之际者。偏于学艺,宁免弃才?今更求其言政置谋,迹其心术行履,立意可谓周至。且不专于文而兼及于武,尤智德而外,不废体育之义也。(自来言教育者,多偏于文,南北朝之世,颇有兼重武者。《齐书·崔祖思传》:祖思启陈政事,谓宜于大庙之南,引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魏书·韦阆传》:阆族子或,为东豫州刺史。以蛮俗荒梗,不识礼仪,表立大学,选诸郡生徒,于州总教。又于城北置崇武馆以习武焉。皆其事也:亦兵争之亟使然欤?)朗又言“国学宜详考古数,部定子史,令书不烦行,习无糜力”,尤足救支离破碎之弊。必如此,乃可施诸人人,而非复经生之业也。

《梁书·儒林传》言:“汉氏承秦燔书,大弘儒训。大学生徒,动以万数。郡国横舍,悉皆充满。学于山泽者,至或就为列肆。其盛也如是。汉末丧乱,其道遂衰。正始以后,仍尚玄虚,为儒者盖寡。中原横溃,衣冠殄尽。江左草创,日不暇给。迄于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废之多历世祀,弃也忽诸。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陈书·儒林传》谓:“所采缀,亦梁之遗儒。”证以梁武帝敕何胤之语,南朝儒学,较汉世为衰落,盖非虚辞。而《魏书·儒林传》云:“世宗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北齐书·儒林传》云:“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憩桑梓之阴,动逾千数。”《周书·儒林传》云:“开黉舍延学徒者比肩,辞亲戚甘勤苦者成市。”岂北人之好学,能远逾于南人哉?其非实录,盖可知矣。合各种记载通观之,大抵南北学业,皆以平安时为盛,而北方最盛仍在山东,则近于实也。(《隋书·儒林传》,谓其时京邑达于四方,皆有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犹北朝时之情形也。)斯时大儒,从学者之数,见于《儒林传》者,大者千余,小者数百,最多者或至万人。散见他处者,亦大致如是,(如《晋书·唐彬传》:谓其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隐逸传》:霍原,山居积年,门徒百数。宋纤,弟子受业三千余人。郭瑀,弟子著录千余人。《齐书·刘传》: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高逸传》:顾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沈驎士,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十百人。徐伯珍,受业生凡千余人。《梁书·臧盾传》: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南史·贺玚传》:玚于乡里聚徒教授,四方受业者三千余人。《魏书·高允传》:还家教授,受业者千余人。《刘昺传》:就博士郭瑀学。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昺受业者五百余人。《冯元兴传》:教授常数百人。)惟此特就其盛者言之,统观其全,设教者及从学者,皆当不逮汉世之多也。

为学之序,初入学者,皆读《孝经》、《论语》。若求深造,则更读他经,亦有诵习文辞者。(《颜氏家训·勉学篇》云:“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又云:“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