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五章 【结交】(1 / 2)

加入书签

2012年3月20日上午,北京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二楼206会议室,上午九时三十分,门外的标示立牌贴着「安徽寿县战国楚简释译研究」的一张海报,比较特别的是这楚简释译的研究会,另一个冠名单位是「中信中华文化交流基金会」。

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任冰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李晓虹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傅化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主任林军、南京大学歷史系副主任杨崇光教授,当然还有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復旦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国内一时俊硕。

台上坐的中间偏右的位置,名牌上写的是「中信国际总裁徐承恩」,让这原本是文物考古界的盛宴,没的增添了些商业色彩。但是,说起这个徐承恩,大家也都能接受,「中信国际」是国内半导体工业的创始公司,创办人跟高层领导是带着高端技术回归祖国的,大家多少都对它投以民族感情,希望有朝一日能跟海外其他国际大厂一争长短。

而且,该公司对国内各大学的文物考古项目,近几年透过辖下的基金会赞助甚伙,可说对国家的文物考古事业,直接起到了提供资源、提速发展的供输角色。从那些在台上执掌国内文物考古大舵的专家学者都上前向徐总裁致意,即可瞧出端倪,这位徐承恩总裁已然是中国文物考古界极重要的人物了。

这也怪不了文博界如此追捧徐承恩,据说凡是各大学在操持的文物考古项目出了问题,不管是缺银子,还是少器材,只要向中信国际提出赞助的要求,几乎无不应允,甚至于还会额外地得到先进的讯息设备,加快了项目整合与记录分析的速度。自然,今天徐承恩在台上能为居中位,也是对他应有的尊重了。

台下第一排坐的,是排不上台的文博界领导们,或者不是主要发表人但却是地位崇荣的重要学者。胡平或许因为近来在文物考古的名声跃起,居然已经列在第二排的侧边,桌上也摆了名牌,当他入座的时候,心里面颇感尊荣。

坐定下来,抬头瞧见「中信国际」的徐总裁好像正在对他轻轻点着头、微笑着。胡平自认为不认识这位重量级人士,八成是对坐在后面眾多的学者、专家在致意唄?

可是,胡平也忍不住好好地打量这位中国半导体工业的教父。长方脸,头发略已灰白、稀疏,掛了副窄边眼镜,眼神和善、灵活,脸色白中透红,身材高过那些上年纪的文博界耆老们不只一个头。深色西装合身有度,肯定是上海名师傅的手艺,一看就知道是位平常少晒到太阳的成功大老闆。

原本站在台上跟别人寒暄的任冰教授,也是胡平研究所的指导教授,突然跑到台边,弯下腰向胡平招了招手,胡平哪敢怠慢?赶紧趋前承命,任冰教授只小声地交待:「结束后别走,等我一下。」然后掉头就绕回他的座位上。

没两分鐘,会议就开始了,任冰教授就是这次研究会的主持人。

任教授先说明了这次发表的楚简,是在楚国最后一个郢都寿春,分别由一窖藏、一楚国王室大墓的耳室,所挖掘出来楚国王宫最后一段时期的纪录。有繇辞、祭祷辞、祝辞,以及大量的卜辞与公私文书简,提供了海量的战国后期史实的具体材料。

任教授继续说:「由于近年来各地楚简的出土,虽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一手材料,但对于收藏、整理、释译、考证,却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只靠少数人力虽然可以掌握脉络,但进度也可能牛步化的与歷史同步了。反之,人多了虽然可加快速度,可是就做不到大范围的精确掛鉤,不知道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我们简直就是掉进了深不可测的泥沼里。我想,在座的各位,大概脚上都少不了沾了泥巴唄!」台上、台下一阵轰笑。

任教授接着说:「所幸,『中信中华文化交流基金会』适时地伸出援手,不只提供了高效能的讯息设备,还聘请了专家,为我们设计了处理海量楚简文字的软件系统,让我们楚简整理释译的工作效能大大地提昇。所以,各位现在才能坐在这里,一起来享受这次考古的饗宴。各位!我们是不是该感谢一下徐总裁?」

几百人的热烈鼓掌声中,「中信国际」总裁徐承恩站了起来,拿起主持人递过来的麦克风,谦虚地说:「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与专家们,谢谢大家给我们『中信国际』这个机会,让我们尽了身为中国人该尽的本份。记得2008年,当时北大的…………。」

徐总裁不卑不亢地讲完话后,就进入了发表时段,各发表人依序讲述自己对某些简文的释译与看法,然后就由台上下的专家、学者提问,热热烈烈地闹腾了一早上。

中午十二点半,大家欲罢不能地终于散了场,会场中还留了三、四十个人,分成三小撮,交换着名片,继续探讨刚才精彩的研讨内容。

胡平站在会议室的门口内侧,恭敬地等着任冰教授。

终于,任教授领着握不完手的徐总裁向门口走来,劈头就对胡平说:「下午有事吗?」

胡平想了想,只要国安部的同志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